大众网
大众网记者 姜申涛 通讯员 张国锋 于亚楠 报道
近年来,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,如何破解人工智能教育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、跨学科融合不足等难题,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。泰山学院深耕AI科创教育领域,以“文理交叉、三融合、三协同”为核心,构建起特色鲜明的科创教育改革体系,不仅为新工科专业建设筑牢根基,更在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、“大中小一体化”的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中展现出强劲支撑力。
以“三融合”理念夯实新工科专业建设基石
新工科建设的核心在于打破学科壁垒、强化产教协同,而泰山学院的AI科创教育改革正精准契合这一需求。学校提出“产教融合为突破、学科融合为抓手、专创融合为目的”的“三融合”理念,为新工科专业建设提供了清晰路径。
在学科融合方面,学校打破传统专业界限,推动计算机科学、数学、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,借助AI相关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,让技术与人文、理论与应用深度碰撞。例如,理工类与经管类教师联合,将AI技术与商业逻辑结合,共同开发科创类微课、指导大创项目,成为新工科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产教融合则为新工科建设注入产业活力。学校发挥“双进”协同育人机制,引入头部企业探索科创教学改革,建立起“校内+企业”的资源互通模式,师生不出校院即可接触前沿技术平台,掌握生产一线技术。例如,高校+高职+企业三方共建“3+2贯通”人工智能本科专业,让新工科专业与行业产业需求同频共振。
学校构建的“专兼结合”师资队伍为新工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。一方面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,兼职创业提升行业技能;另一方面聘请企业家、创业成功者担任兼职教师,带来实战经验。近年来,学校已培养一支了解产业需求、掌握行业技能的高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,例如,2023年荣获全国高校人工智能教师教学创意竞赛二等奖,师资水平的提升直接推动新工科专业教学质量的跃升。
以“三协同”范式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
学校构建了“一中心、双平台、三步曲”的应用型大学“三协同”科创教育范式。将“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”的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,搭建起从知识学习到实践创新的完整链条,让学生在真操实练中成长为“敢闯会创”的实干型人才。例如,2022级三个专业交叉组建的科创团队,在导师指导下完成“基于深度学习的无人机识别与检测系统”项目,不仅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双创训练计划项目,更在实际应用中解决了小型无人机监管难题。
“企业+学校”双平台则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式实践场景,师生一起参与校企协同项目,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真实研发或技术服务,将课堂知识转化为技术方案,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。例如,2025年,10名专任教师和30余名在校学生,为学校驻地近100家政府事业单位提供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技术支持,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中,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和综合技能。
学校建立的“团队组建—竞赛筛选—全流程培育”的“三步曲”育人流程,让培养过程更具针对性。从根据兴趣组建团队,到结合技术储备筛选竞赛,再到通过周例会、赛前演练等全方位培育,学生的创新思维、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系统提升。正如2023年“挑战杯”山东省一等奖团队成员所言:“在项目中,我们不仅学会了科学技术,更懂得了如何将技术转化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。”
以成果辐射助力“大中小一体化”科创教育
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需要“大中小”各学段的衔接,泰山学院的科创教育改革成果正通过资源辐射,为“大中小一体化”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提供有力支撑。2020年依托大学生双创能力训练教材,实践打磨形成了一套可复制的科创教学方案;2022年录制的科创教育微课,2025年为泰安市教育局、泰安市委党校、老年大学等的十余场讲座报告,同时转换为“大中小一体化”的学科创启蒙素材;2024年获批山东省社区教育优秀课程、山东省普通本科高校劳动教育典型实践项目,2025年获批的“山东省人工智能科普基地”。这些资源通过“线上+线下”渠道传播,让中小学师生接触到前沿AI知识与创新方法。
学校建立的“高校引领社会、学段衔接育人”的科创模式,有效打通了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2025年学校承办的“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山东省决赛”,吸引社会14万余人关注并观看比赛过程,让青少年直观感受到了AI技术的魅力。高校教师在国内、国际期刊发表的高水平论文、积累的科创教育案例,也为中小学科创教师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范本,助力基础教育阶段科创教育质量提升。相关成果荣获2022年山东省人工智能学会教学成果二等奖、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2023年度教育工作优秀一等奖、2024年山东省人工智能学会教学成果一等奖。
从新工科专业建设的“破局”,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“提质”,再到“大中小一体化”科创教育的“拓面”,泰山学院的“人工智能+”科创教育改革以:“文理交叉、三融合、三协同”为核心,构建起贯穿教育链条的生态体系。未来,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,其经验或将为更多院校提供借鉴,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注入持续动能。
责编:姜申涛
审签:路时川
责编:姜申涛
审签:路时川